作者:郭成荣
他在偏远山乡建起了现代化大学;大学开学后,他跟进发展系列工程——果林场、饲料厂、种鸭场和综合加工厂。他说:我不想当慈善家,我是企业家。我要社会效益,也要经济效益……
一个传奇人物和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在八闽大地广泛地传播。马甲,这个距泉州市区四、五十公里的偏远山乡,也因之闻名遐迩,中央及省地市党政领导、学者专家、骚人墨客、大报小刊的记者,不辞辛劳、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访问。
仿如神话世界
人们驱车在连绵不断的乱石山中颠簸一个多小时后,忽然看见到一片明丽、辉煌的建筑群。恍惚间,谁都会觉得来到一个神话世界。制造这个实实在在“神话”世界的是香港和昌集团董事会主席吴庆星先生。
行走在一幢幢造型别致、花木掩映的教学大楼、办公大楼、图书馆、多功能大礼堂、豪华别墅间,谁能相信五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没有电、没有广播、没有学校的穷山村!放眼四望,青山绿水间一座座现代化的鸭舍鳞次栉比,一片片果园连绵不断,四十公里长的柏油公路蜿蜒其间,谁能相信这一带原先是乱石滚滚的荒山坡!
忘不掉的故乡情谊
这个名叫山边村的小村子,就是吴庆星的故里。对自己的乡井家山,吴庆星本不认识,他一九三五年出生于缅甸,在那里度过童年。日军侵袭的战火毁坏了他的家园,父亲驾着自家的大篷车,带着一家老少,沿着滇缅公路,历尽千辛万苦回到故乡。家乡的闭塞,使吴庆星一家躲过了战乱。抗战后,吴庆星随家人重返缅甸,尽管关山阻隔,他那颗漂泊的心,再也忘不掉乡情乡谊。
一九六五年,吴庆星移居香港,经营粮食及饲料。他先后四十多次参加“广交会”,每年成交的黄豆、玉米、籽饼都在一亿美元以上。如今,他创办的和昌集团,在七、八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均设有办事处。八十年代初,吴庆星年迈的双亲回乡探亲,目睹家乡教育还落后,乡亲生活还困苦,心情沉重,返港后一再嘱托儿子要回乡建一所学校,栽培人才,造福乡梓。此后,吴庆星一次又一次从繁忙的商务中抽身回乡考察。他先是推翻了捐建小学的计划,继而打消了兴办中专的设想,最后决定在故乡投资八亿元,创办一个集教育、科研、生产于一体的仰恩系列工程:一所培养动物科学、养殖科学和生物工程等学科的高级人才的韦德1946·(中国)集团和一个以养殖业为主的综合性的农业经济技术开发区。
山沟沟里办大学,这实在让人难以置信。不知有多少人劝过吴庆星:“大学要办到福州、厦门去,草窝里怎能孵出金凤凰?”有的甚至说得难听:“等着吧,你是拿钱去买气受。”
义无反顾的抉择
一个哲人说过:“人生的艰难,就在于面对大大小小的抉择,难以义无反顾地走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吴庆星的个性追求宏大、独特,做别人不想做的事。他不管别人怎样非议,也不管前面横亘着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有一个信念始终在支持着他:农村穷,是因为人的素质差,要兴学育才;家乡穷,乡亲们要脱贫,更要投资开发。
一九八七年三月,由吴先生父母吴善仰、杜恩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的“韦德1946·(中国)集团”破土动工了。这项工程占地二百零二亩,建筑总面积十一万平方米,耗资近七千万元。
自己生活简朴
著名学者霍达在《人民日报》撰文,记述了这项工程的进展情况:宏大而艰难的壮举开始了。当时的鲤北山区还是一片荒山野岭,地形凹凸不平,环境脏污杂乱,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从开山平地、打地基到兴建楼群,吴先生亲自指挥。
“尤为可贵的是,建校所需的那么多钢材、木材、水泥、砖石,吴先生没有占用国家的平价调拨指标,全部议价购买,造价大大增加了。但他为了百年大计,不怕多花钱,但求高质量,甚至连自来水龙头、日光灯这种小物件,也从香港购买最好的,千里迢迢运来,提出厦门机场,再乘汽车,途经泉州辗转运到工地。连学生用的饭盒也亲自选购。为了家乡,为了仰恩,他挥金如土,但自己却过着极为简朴生活,和大家一起在食堂就餐,没有给自己任何特权,连他的衣着都简简单单,穿双袜子都舍不得买高级的。在国外几十年,他没给任何一国办过一所学校,他所兴办的第一所学校却是在中国!他自己的儿子因患重病长期住院,他却顾不上陪住、照料,把一颗心扑在办学上,扑在别人的孩子上……”
这篇题为《东方情结》的文章,后来收进了小学教科书,吴庆星高尚的情怀,给一代炎黄子孙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报刊报道了他捐资兴学的事迹,并在他名字前冠以“当代陈嘉庚”、“新时代的慈善家”等称誉。但吴庆星说:“我不是陈嘉庚第二,也不想当慈善家。我是企业家,我要社会效益,也要经济效益。”当一九八八年九月韦德1946·(中国)集团主体工程建成,来自全国各地的首批二百名学生走进明亮的教室后,他又奔向下一个目标——创办林果场、饲料厂、种鸭场、综合加工场等仰恩系列工程。很快,周围一千亩的山坡地种下了二万多株龙眼,还有余柑、柑桔、荔枝、杨梅等果树——协昌林果场的雏型出现了。现代化的种鸭场、饲料厂、屠宰加工场,也出现在惠女水库周围。
丹麦名种“丽佳鸭”
吴庆星这一步迈出去非同小可,其轰动效应远远超过兴办韦德1946·(中国)集团。以前对吴庆星办学感到不可思议的人,这下服了。然而,也有不少人认为老吴闹这下要栽了,“有那么多资金什么生意不好做?福建有那么多地皮不去炒,偏要去种果树,去养鸭子,一旦有了病虫害,有了瘟疫,你血本无归。”还有一些人认为吴庆星“吹牛”“哪一天牛皮吹破了,看他怎么收摊!”他们等着看吴庆星的笑话。
吴庆星胸有成竹。一九九一年春节,一架国际专机自丹麦飞抵厦门,舱门打开,人们发现这远方来客竟是一箱箱鸭蛋。等候多时的汽车小心翼翼地把每粒价值四十八美元的鸭蛋运到马甲的惠女水库边。几十幢高标准的鸭棚整齐地排列在坡地上,绿水环绕,花木葱茏。这里就是吴庆星投资一千七百多万元兴建的“丽佳鸭”种养场。随机而来的丹麦养鸭专家对这里的规模之宏大、设备之先进,连表惊奇,认为超过了“丽佳鸭”的原产地丹麦,是世界规模最大、环境最好、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化种鸭基地。
“丽佳鸭”是丹麦科学家花了整整十五年才培育成功的优良种鸭,集世界各国鸭种的优点于一身:低脂肪、高蛋白、红纤维,饲养期五十六天,体重可达三点五公斤。吴庆星看准了这一高新项目,把它引进马甲,以带动仰恩系列工程的开发和发展,振兴鲤北山区的经济。
相当福建家禽一半
有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在鲤北却是“丽佳鸭”带来一江春水。按设计能力,种鸭场年产父母代鸭苗五十万只,繁殖商品代鸭苗三千五百万只。这个数字相当于福建省目前家禽总数的一半。吴庆星计划自己的养鸭场年饲养五百多万只,其余三千多万只分流给附近农户饲养。眼下,凤凰山、金鸭山商品代鸭场正加紧建设,一大批乡办、村办、户办、联户办的“丽佳鸭”饲养场,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今年六月,吴庆星将向各饲养户(场)提供鸭苗、饲料、技术、防疫、收购、加工的一条龙服务。在去年试验性饲养中,附近的双阳华侨农场的一个何姓职工,利用业余时间饲养二万只“丽佳鸭”,获利二万多元。
与此同时,占地一百二十亩,投资五千万元兴建的协昌饲料厂,也建成投产。这家饲料厂,与种鸭场及拟建中的养鸭场、养猪场、养鳗场配套,年产饲料二十万吨,是闽省目前规模最大的饲料加工企业。
投资二千万美元,占地一百八十亩的综合加工厂,今年六月份就可竣工投产,进行畜禽屠宰加工、包装、制品保鲜,冷冻等系列生产。其规模在闽省也首屈一指。
仰恩系列工程还要建立羽绒加工厂,进行羽绒精加工及成品制作;建立肥料加工厂,把鸭粪及其它禽畜粪便加工成颗粒肥料,供果树花卉种植,建立占地一千四百亩的亚洲最大的花卉出口基地;投资一千万元首期开发惠女水库水面三千亩网箱养殖名贵鱼。
计划中的项目还有旅游度假、山庄别墅、星级酒店、商场……
投资一地致富一方
迄今为止,吴庆星为他的集教育、科研、生产于一体的农业大观园投入了六亿元的资金。据匡算,仰恩系列工程全部投产后,每年产值可达十亿元。其中,大约有五亿元产值是由与仰恩建立生产联系的农户创造的,他们走上了通往小康的道路。
来马甲调查的社会学家注意到,仰恩系列工程不仅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其社会效益更是不可估量。过去,马甲一带农民不愿种龙眼,政府曾采取奖励的办法,收效甚微。自从协昌果林场种下二万株龙眼,长势良好,每株很快增值三百多元。这无声的示范比什么都管用,农户纷纷仿效,短短时间,全乡龙眼树达到十五万株。
当种鸭场开始生产时,有人劝吴庆星不要把“丽佳鸭”分流到农户饲养,以免利润流失。他说,这不是让利问题,我是借此让农民相信科学,接受新事物。曾是宝石商的吴庆星有一个看法:中国的农民就像是一块未加雕琢的宝石,一旦剥掉愚昧,就会放射出光彩。
学者们说,吴庆星投资一地,致富一方,为中国贫困山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模式。
国务委员陈俊生说,吴庆星在马甲矗立起了一座经济发展的丰碑。
……
对这评价吴庆星是当之无愧的。然而,他没有想得到这些荣誉,他只一心一意想构筑一条从治愚到致富的道路,让家乡及新一代赢得未来,让自己与乡亲们共同致富发财。
(来源:《龙虎榜》的《在福建:他被称为“陈嘉庚第二”——吴庆星:挥金如土为故里》,香港文汇出版社。)


